豆腐,美食界中为数不多的“肉味”素食,咸甜皆可,爽口Q弹,丰富的植物蛋白配以舌尖的 嫩滑享受,在满足当代人饮食健康需求的同时,亦保留了自身美味中应有的爽滑与纯粹。
同时,豆腐也是十分亲民的素食,在四季轮回的强大自然法则下,蔬菜们都是匆匆登场,急急离去,唯有以豆为本的豆腐,不慌不忙,贯穿四季,虽少了一份时令赋予的新鲜感,但正是这种地暑天寒全不怕,要留美味在 的长久陪伴,给予了中华大地南北美食家们更多与之接触的机会,并推出了北盐卤,南石膏的点浆方法,为豆腐带去了南北各异的舌尖风味,二者于舌尖厮杀,并以北咸南嫩的口感,共分了中华豆腐的美味天下。
南方豆腐:美味的真谛,就是肤白肌嫩,入口爽滑
鱼米之乡,烟雨江南,中国淮河以南最为动人的风景,莫过于水的柔情。而南方豆腐,以石膏为凝固剂,将水乡的柔情尽可能多的包裹在身体里。植物蛋白与水的充分结合,不仅将口感的嫩滑催发至极,更让豆腐能以最“润”的方式,融进南方的每一道美食里,尽情散发自身鲜嫩的气息。
在这之中,最为鲜美的,莫过于石膏豆腐炖鲫鱼,鱼鲜与豆鲜的佳偶天成,勾兑出汤汁的诱人,而当鱼肉的纤维感和豆腐的弹滑感同时入口时,便能瞬间激活舌尖上的每一寸味蕾,嫩滑爽口,鲜香四溢。
在南方,石膏豆腐的鲜味搭档自是不少,但若真要在味道上一较短长,蟹黄豆腐,当仁不让。“磨砂”的蟹黄与“抛光”的豆腐形成了华丽的平衡,藏鲜于嫩,口感愈加丰富且极具层次感,让人爱不释口。
一如火腿入了云南后的百花齐放,南方嫩滑的石膏豆腐直至到了安徽,才算是彻底开启了美味上的辉煌。安徽豆腐真的可以做一个省内大对决,这是一个离不开豆腐的省,甚至有些地区节日的食俗都与豆腐相关。例如在黄山黟县在腊八节要吃腊八豆腐。这豆腐的形状就很可爱,多为圆形中间有略微内凹,更有趣的是这豆腐就像鱼干一样,需要撒盐和晒一晒才行。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豆腐中的水分被蒸发,让它的质地变得坚硬,口感更有嚼劲,在制作时加入的八角与辣椒的香味更为浓郁,同时,这也让它能保存得更久。
而安徽的八公山豆腐可谓是其中翘楚,“白如纯玉,细如凝脂,鲜嫩美味,清香可口”似乎有关于豆腐的所有赞美,都已被八公山豆腐揽尽。
八公山豆腐有“三汤”:“漂汤”,即豆腐入汤不沉;“奶汤”,用该豆腐熬出来的汤呈乳白色;“人造鸡汤”,则是表明其味实在鲜美咂舌,爽口嫩滑。八公山豆腐宴更是夸张,接连不断的豆腐菜 会不断冲击你的视觉与味觉。
北方豆腐:内柔外刚,用盐点缀出的别样鲜香
不同于南方豆腐的烟雨柔情,北方的盐卤豆腐更倾向于直指豆腐的鲜香要害。为了提升豆腐自身的弹性与韧性,盐卤豆腐直接舍弃了“肤白貌美”与水润光滑,在盐的点化下,告别了入口即化的嫩滑,然而在口感上,却拥有了冠绝中华豆腐的弹韧鲜香。
如果说,是江南的婉约赠予了石膏豆腐的水嫩,那么,北方的直爽与粗犷,则让盐卤的豆腐的味道更为酣畅。
在老舍的笔下,老北京桥头下的老豆腐,是祥子的逃难时都不能舍弃的心头所好。醋、酱油、辣椒油、韭菜末拌上豆腐的香气,香得要使祥子闭住气,他一碗吃完已经湿透腰裤,赶紧地说了一句,“再来一碗!”
在中国极北的漠河,零下50℃的寒冷都没能抵挡东北人民对于豆腐的热情。同样是鱼与豆腐间鲜味的对撞,在这一锅鱼炖豆腐里,漠河人民更在意的,是入口时的滚烫以及夹杂在鱼与豆腐间的 鲜香,有别于南方的湿冷,在寒冷来得更为猛烈的北方,唯有盐卤豆腐的内柔外刚,才不会在翻滚的油锅里被热气冲散,并以其独有的韧性,容下了鲜香,更容下了寒冬里、火炉旁的滚烫。
生于北方,却也能在南方绽放光芒,在美食的不断发展与交融中,盐卤豆腐已成为四川的沙河豆腐与麻婆豆腐的奠基者。
龙山的山泉水,与四川大山深处的岩盐,共同塑造了四川名满天下的豆腐——沙河豆腐。不同于北方对于豆腐鲜香的直接催发,任何美食进了四川,注定会拥有四川的风骨,“味重”:用油重,用料重。将豆腐伴着足量的豆瓣、蒜粒、葱头等进行煎炸,豆腐充分吸收了佐料的味道与香味,外酥里嫩,鲜香诱人。
而盐卤豆腐的另一菜品,麻婆豆腐,可谓是家喻户晓。许多大厨认为,唯有用盐卤点的豆腐才能做出正宗的麻婆豆腐。这道口味麻、辣、烫、咸的菜品如今已远渡重洋,一跃成为国际名菜,在各地的做法各有不同,但有些人依旧想念在太白粉勾芡的包围下,在花椒粉和麻油的点缀下的盐卤豆腐的滋味。
在中华豆腐的美味格局里,自是离不开南嫩北盐,它们即各自为阵,又得以相互交融,能在各地花开数朵,还能保证味不相同,但要是真正在味道上分个高下,就只能交给十几亿华夏美食家们,对其美味的欣赏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