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九大召开前夕,按照惯例要选举代表,李讷因为过硬的能力被列入九大代表的名单之中,但不巧的是,在会议召开之前,这份代表名单被送到了毛主席那,毛主席知道李讷也被选入九大代表之后,对此十分不赞同。
他直接提笔把李讷的名字给划去了,并下令从警卫队中找一名 的警卫员来当代表,时任一中队副区长队长的耿文喜幸运地成为了九大代表。
毛主席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避嫌,九大代表的名额本来就有限,所以毛主席为了让别人有机会可以当代表,便主动划掉了李讷的名字,毛主席对待自己,甚至是自己都是如此严苛。
当然毛主席这么做,李讷心里自然会有怨言,在九大结束后,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厅接见李讷,这次谈了说了什么不得而知,只是李讷在出了人民大会堂之后,有点生气,态度也不大好。
在这没多久,李讷就被调去江西五七干校劳动去了,可能也是基于此,李讷当时心中才有怨言。
在几个孩子当中,毛主席是很喜欢李讷的,她也是 一个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孩子,但毛主席的为人就是越喜欢,对其就越严格,从小就教育李讷不能以自己是主席女儿的身份为傲,要她以普通人自居。
李讷在延安上学时,父母姓名一栏填的永远是毛主席警卫的名字,即使在一个班上,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的人也是屈指可数,李讷长大后,毛主席便不让她跟自己吃饭了,而是让她自己去警卫局的食堂自己打饭,自己吃。
李敏工作后也是如此,有时候工作太忙,加班太晚,到食堂的时候就已经没饭了,只能饿着肚子,主席身边的警卫看不过去,经常会提前给她打饭,李讷吃的饭菜也很普通,很少有荤菜,有时候吃个西红柿炒鸡蛋就很满意了。
九大召开的前一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学习,李讷作为知识分子自然也得去,当时她还患有神经衰弱,情况很严重,医生要求她静养,毛主席却不同意,坚持安排她到江西瑞金的沙洲坝上的生产队进行劳动锻炼。
后来又被派到五七干校劳动,也是在江西,李讷认识了生产队上的一个青年,这位徐姓的青年人长得精神,劳动也勤快,李讷与之交往久了便有了感情,两人很快谈起了恋爱。
他们的恋爱还算甜蜜,不过这位徐姓的青年文化水平并不高,这一点在恋爱的时候没有显露出太多的不合适,但为李讷的不幸婚姻埋下了伏笔。
年9月,李讷正式向毛主席介绍了自己的男友小徐,并设想了婚姻情况,希望可以得到父亲的支持,毛主席在知道了其男友*治可靠,还是*员之后,高兴地答应了,至于对方的家庭还有自身的文化水平,毛主席并不是很在乎。
九月下旬,汪东兴给王松山委派了一个任务,让他作为李讷娘家人的身份,给李讷送去结婚礼物,临走时汪东兴给王松山一大个白色包袱,里面装满了给李讷的东西,由于江西很远,毛主席事务繁忙,无法亲自参加,只能委派他人祝贺女儿李讷的新婚。
王松山接到任务后连忙起身赶到瑞金的沙洲坝,见到了李讷,李讷知道王松山是父亲派来的,热烈欢迎他的到来,李讷读了毛主席写给她的信件热烈盈眶,小心地打开了王松山送来的包袱。
包袱很重,但却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里面装的是39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9本书,这便是毛主席给女儿的新婚贺礼。
婚礼当天也办得很简单,婚礼大堂的房间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婚礼由干校校长曹全福主持,经过简单的仪式,婚礼就结束了,李贺的新房也只是两间很普通的平方,连床都是用两张单人床拼接而成的,而喜宴也不过只是八个菜,几瓶红酒,很难想象,这便是李讷的婚礼。
物质生活的匮乏在那个年代早已习以为常,李讷虽然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可她也没有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她的生活或许会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要好一点,可完全和养尊处优不搭边,所以生活过得苦点,李讷完全能接受。
可门当户对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对等,更是双方的精神世界的相似,李讷的丈夫小徐是东北人,长得是一表人才,他的父亲只是一名火车道路工,小徐从小没怎么读过书,长大后一直从事服务员的工作。
这点当初李讷在请求毛主席意见的时候,江青十分介意,认为嫁给小徐太委屈李讷了,但毛主席并不介意,再加上当时李讷非小徐不嫁,最终只好妥协。
李讷和小徐的婚姻起初是很幸福的,处于热恋期的两个人也看不出太多的问题,可婚后的柴米油盐,还有儿子徐小宁出生以后,两人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了。
在小徐眼里,妻子应该相夫教子,勤劳能干,但李讷很喜欢读书,一有空就抱着书看个不停,小徐对看书完全没兴趣,生性好动喜欢出门,两人的矛盾因此引发,越闹越深, 不得不分居,没多久,小徐被推荐去进修,异地的两人很快办理了离婚手续,儿子归李讷抚养。
李讷带着伤痛再次回到北京,此时早已物是人非,年父亲逝世后,她搬到了北京郊区的一个小四合院居住,与儿子相依为命。
她当时的工资并不高,想养活两个人就只能靠勤奋和节约,此时的她和普通人无异,经常会有人看到李讷拉着板车运煤球,排着长队买大白菜,偶尔才能吃点肉。
有时候实在熬不下去,李讷就把旧书卖了补贴家用,也是童年艰苦的生活,让儿子徐小宁从小就很懂事,比同龄人要更成熟。
后来李银桥得知了李讷一个人生活太艰苦,想当年李银桥和韩桂馨的婚姻就是毛主席牵线搭桥的,看着李讷孤零零一个人实在不忍心,李银桥便把老战友,时任云南*分区参谋长的王景清介绍给李讷。
王景清和李讷一样也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为人踏实稳住,比李讷大十来岁,两人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在李银桥的帮助下两人有机会见了几面,双方都很满意,于是在年,两人决定结婚,婚礼很简单,只摆了一桌酒席,请了七八个老人。
组织听闻李讷结婚,送来了一床被子和几斤巧克力,王光美知道后很是开心,夸李银桥说:你们办了一件好事。
江青知晓后也很满意,这段婚姻可谓是天作之合,王景清为了李讷把工作调到了北京,家务活他基本全包了,由于是苦出身,加上在战争年代学习了很多技能,家里的大小事王景清都能很好地处理,从修电路到自己做家具,每一样王景清都很利索,对李讷也很耐心。
两人就这么互相陪伴走了几十年,儿子徐小宁也很喜欢王景清,把名字都改成了王效芝,历经生活困难的王效芝,如今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生活很美满。
陪伴了李讷和王效芝几十年的王景清在年3月1日病逝,享年94岁,李讷和王效芝在葬礼上都悲痛不已,斯人已逝,但生活依旧要继续,希望李讷能够多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