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刘畅、吴文德)
1.业绩稳定性支撑行业估值高企,龙头竞争优势造就估值溢价
1.1.调味品行业长期估值高企,持续获资金青睐
调味品行业近5年持续上涨,表现亮眼。在食品饮料各子板块中,调味品近5年涨幅.85%,仅次于白酒板块的.55%,领涨其他子版块。个股层面,千禾味业、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天味食品等公司近5年涨幅分别达.47%/.08%/.56%/.54%,表现出高回报高成长性。估值方面,近5年调味品板块估值在食品饮料所有子版块中处于较高水平,且截至年2月19日,调味品板块PE(TTM)高达93.18X,处于历史高位。与估值持续高企对应的是资金的持续净流入,以北上资金为例,年6月-年2月调味品行业北上资金占比从3.16%增长了近一倍至6.16%,行业受资金青睐度高,推动调味品行业持续发展。
稳健的业绩是支撑调味品板块持续上涨和资金青睐的内在动因。我国调味品行业近10年来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业绩表现呈现持续上行趋势。年行业总营业收入已增至.58亿元,净利润总额92.07亿元,近10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9.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19.21%。行业整体ROE和ROA分别由年的14.74%/6.70%增长至年的20.91%/13.21%,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断向好。
1.2.“属性+渠道+创新”三大因素,造就调味品行业业绩稳定性
业绩的稳定性支撑了调味品行业的估值高企,我们认为调味品行业业绩的稳定性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动因:第一,调味品的必选消费品属性为其带来较强的抗周期性,加之较低的消费频次导致消费者对提价相对不敏感,具备量价齐升的基础;第二,调味品行业餐饮渠道占比高,B端渠道易守难攻以及C端龙头较强的品牌和渠道力形成了行业整体、尤其是龙头企业业绩的稳定性;第三,基础调味品较难创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复合调味品则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发展空间广阔,共同支撑行业整体业绩稳定。
1.2.1.必选属性支撑业绩稳定增长,行业量价齐升可期
调味品作为必选消费品,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食品消费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消费,即使在经济、消费下行时,依然具有稳定性。从餐饮收入上看,近5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速持续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呈现出强稳定性。而调味品作为菜肴制作必需品,消费刚性强,通常销量较稳定,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小,有很强的抗周期属性。我们选取了-Q3的CPI和调味品行业收入同比增速季度数据,发现调味品行业收入同比增速与CPI变动方向大致相符。另外,-Q3调味品行业收入同比增速始终为正,抗周期属性明显。
结合对我国调味品行业未来发展的评估及与日韩市场情况的对比,我们认为调味品行业具有量价齐升的基础。由于我国的餐饮习惯与日韩两国较为相近,可以参考该两国的情况对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空间进行判断。参考这两个国家的加权平均值数据,可推算出我国调味品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或达6.03倍。w
价格方面,C端消费者对调味品价格的敏感性较低,提价容易被接受。调味品虽然使用频次高,但其购买频次远低于使用频次,且往往具有单价低的特性,年我国人均调味品零售额仅为13.5美元,约占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的1.43%。因而消费者对调味品价格的变动敏感性较低,提价较易实现。以调味品龙头海天为例,其吨单价基本每2年提升4%-5%。w
销量方面,餐饮和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调味品需求量持续增长,调味品行业体量增长空间大。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餐饮渠道的人均调味品消耗是家庭烹饪的1.6倍。根据欧睿国际的统计,年我国餐饮行业人均零售额仅为.9美元,远低于日本的.0美元和美国的.2美元;外食占比也仅为22.4%,低于日本的37%和美国的72.5%,增长空间大。未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外出就餐和食用外卖的频率有望持续上升,从而拉动调味品需求持续增长。
1.2.2.调味品市场渠道为王,构建较强的竞争壁垒
从渠道端看,我国调味品市场中B端餐饮渠道占比较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的人数增多、餐饮端调味品用量不断增大,餐饮渠道已经成为调味品消费中占比最大且最为重要的渠道。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我国调味品消费中餐饮、家庭和食品加工3种渠道占比分别为45%、30%和25%;据欧睿国际口径,年至今调味品零售量中餐饮渠道的占比恒在50%以上,且预计接下来5年该比例将持续提高至60%以上。
B端渠道粘性强,易守难攻,先入企业渠道优势明显。B端调味品的选择主要受厨师和采购人员的影响。厨师相对专业,更加注重餐食口味和质量,而且厨师烹饪方式的重复性和延续性以及消费者的味觉记忆使其对某一种固定调味品的使用需求十分稳定,容易进行长时间使用;采购人员注重成本节约,在与某品牌达成长期合作之后通常会以优惠的价格购入该产品并持续相当长时期,渠道的稳定性相当之高。因此,龙头企业由于进入时间早,往往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餐饮端布局,积累了较丰富的B端资源,先发优势十分明显。结合我国调味品市场B端占比高的渠道特点,B端渠道粘性支撑行业整体业绩稳定。
C端渠道优势有助于品牌壁垒的建立,但竞争更为激烈,不确定性相较B端而言较高。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具有多样性,且消费行为更加非理性和随机性,容易被促销吸引,在调味品的选择上也更加难以形成定式。C端渠道网络的建设布局和经销商资源的积累有助于实现全国化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品牌壁垒的建立;但由于流通端渠道粘性更弱,进入门槛更低,从而竞争局面更为激烈,相比B端具备更高的不确定性。但龙头凭借其系统性优势,对于BC两端的平衡或更具优势,共同支撑业绩的稳定性。
1.2.3.基础调味品产品创新难度高降低不确定性,复合调味品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空间广阔
地域、饮食文化构筑长期壁垒,带来基础调味品的高复购率,降低不确定性。基础调味品经过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培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使用习惯。一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饮食体系,与西方国家在调味品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欧睿国际数据显示,年我国调味品行业零售额中酱油占比高达60.30%,美国的调味品消费结构则以蘸酱、香料和沙拉酱为前三大品类,差异显著;另一方面,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由于气候和作物等条件的差异,在地理上形成了“东酸西辣,南甜北咸”的口味差异,也造就了各地区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和味觉记忆。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口味一旦形成则较难转变,由此带来基础调味品购买上的高复购率,也为传统的基础调味品带来了较稳定的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复合调味品满足多元化、便捷化餐饮需求,赛道空间广阔。我们认为,复合调味品具备便捷性和标准化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餐饮需求;同时复合调味品的使用人群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尝鲜偏好和消费能力强;且复合调味品的使用习惯具备一定的不可逆性,20年的疫情也加速了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培养。因此,复合调味品虽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具备较强的标准化、工业化和便捷化优势,顺应行业和消费趋势,有望获得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94%。预计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将达亿元,远期规模或达亿元(详细测算请见日辰深度报告《差异化竞争卡位行业风口,重研发导向竖立核心优势》),空间广阔。
此外,行业高端化趋势也奠定了业绩稳定性。进入消费时钟的第三阶段,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带动了消费升级,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进而催生出高端化需求。具体到调味品市场中,人们对口感优质、配方健康的中高端调味品开始有越来越大的需求,调味品企业也在不断提高中高端产品占比以进行提价,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我们认为未来调味品行业高端产品的涌现和均价的上涨将持续发生。我们预计企业在渠道具备相对优势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结构升级,支撑企业业绩稳健增长。
1.3.疫情下龙头竞争力和份额持续提升,稀缺性给予龙头估值溢价
1.3.1.调味品龙头估值高企是市场追逐其竞争力和份额的体现
龙头的竞争力和份额提升共同支撑行情表现。20年调味品行业整体表现前低后高,一季度因疫情抑制餐饮需求导致调味品B端受损较为严重,行业整体估值较19年四季度有所回调。但二季度起调味品行业整体估值不断攀升,9月初估值达.27X,位于历史高位。四季度前期短暂回调后,12月起估值继续回升。个股方面,龙头企业的估值表现尤为亮眼,海天味业估值于20年一季受损后一路攀升至年底的.72X,天味食品估值达.8X,千禾味业、日辰股份估值均突破80X。我们认为疫情之下龙头的高估值主要受益于其较强的竞争能力和份额的不断提升。
味觉记忆产生消费粘性,建立品牌忠诚度。如前文所述,由于我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地域各具差异的口味偏好,消费者在调味品的选择上容易形成味觉记忆,进而产生较强的消费惯性。调味品龙头则抓住这一点,利用自身已有资源从餐饮端、零售端、工厂端齐发力,深入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味蕾中,进而建立起品牌忠诚度,提高产品复购率。从财务数据上看,调味品行业整体以及龙头企业的销售费用率普遍较低,说明其无需在营销上过多投入即可保障需求的稳定性,营销支出相对可控。
规模和渠道优势助力龙头企业市占率不断提升。20年疫情背景下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渠道布局,逆势攫取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等龙头企业持续推进经销网络建设,尤其侧重推进渠道下沉。海天味业1-3Q20净增经销商家,其中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净增//家,对应三地Q1-3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15.69%/25.61%/23.74%,增速快于东部和南部区域;中炬高新美味鲜1-3Q20净增经销商家,其中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净增/58家,对应Q1-3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19.50%/28.92%,同样快于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全国化销售网络建设稳步推进。龙头在疫情背景下,凭借其系统性竞争优势,不断夯实竞争力,份额持续提升。
1.3.2.资金对稀缺性龙头青睐度高,充裕现金流助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疫情背景下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态势,资金追逐稀缺性龙头。20年疫情影响下整体货币政策偏宽松,一定程度的货币超发导致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在此背景下,稀缺性的快消品龙头成为市场资金的追逐对象。龙头企业的行业地位使其具有较强的下游议价能力,往往能在销售中采取先款后货的模式,为企业带来充裕现金流,对龙头企业平台化和未来永续发展提供基础,企业价值或不断提升。从财务数据上看,年金龙鱼和海天味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达.39/.35亿元,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达.28/65.68亿元,,表明企业现金流充裕、主营业务获取现金能力强,具有稳定的发展前景。而充足的现金流量增强了龙头企业的稀缺性和稳定性,并将进一步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继续深挖市场,扩大规模。
2.调味品发展象限剖析行业发展历程,复合化和定制化引领行业趋势
2.1.行业复盘:由原始到基础到复合的品类迭代
我国调味品的发展经历了“原始调味品—基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的演变路径。根据调味品加工方式的复杂化和复合化程度,我们将其划分为了原始调味品、基础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三类。人们的味蕾对咸味和鲜味的需求带来了盐和味精等的发展,成为最早的原始调味品。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口感要求的提高,能同时提供鲜味及咸味的酱油逐渐产生并部分替代盐和味精等基础调味料,盐和味精则成为酱油的上游原料。近年来在消费者对食品便利性的需求以及工厂端对产品标准化生产倾向的共同推动下,以基础调味品为原料制成的复合调味品增长迅猛。发展阶段与产品特性的不同导致上述四大品类的调味品呈现出不同的竞争格局与增长趋势。
2.1.1.原始调味品:增速放缓,油盐糖味精满足基础调味需求
原始调味品主要满足人们基础的调味需求,目前增速放缓。从品类上看,原始调味品主要包括糖、盐、味精、香辛料以及调味基础用品食用油,这些调味品无需经其他调味品二次加工得到。随着人们味蕾需求的不断升级和调味品品类的日益丰富,原始调味品在很多场合已逐渐被替代,发展速度放缓。
味精和食用油行业集中度高,盐、糖等格局较为分散。原始调味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分产品看,味精和食用油的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享有高市占率;盐和糖的竞争格局则较为分散。
味精和食用油:行业集中度高,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味精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于此后十几年进行了快速的行业整合,行业内企业数量由余家削减为目前的二十余家,阜丰集团、梅花生物、伊品生物居前三,年占据整个味精行业的市场份额高达79.2%,其中阜丰集团独占44.4%,为行业的绝对龙头。食用油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同样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年第一梯队的丰益国际、中粮集团、山东鲁花和西王食品共占据行业63.8%的市场份额。长期的竞争推动了食用油各个子品类的发展:丰益国际旗下的主要品牌金龙鱼和中粮旗下的主要品牌福临门,都是由多油种构成的综合性品牌;山东鲁花以花生油为主;西王和长寿花则成为玉米油的代表品牌;多力成为葵花籽油的代表品牌。
盐和糖:由国家统派地方专营的区域型国企和地方作坊为主,行业格局较分散。盐和糖除食用属性外还有大宗商品属性,受国家管制,其生产与销售受原材料产地及制度的影响较大。国家规定盐类定点生产,依各区域的天然属性分为海盐、湖盐和井矿盐,批发环节实行专营制度,从制度层面便决定了盐企以地方性国企为主的特性。随着盐改计划的出台和市场化竞争的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糖由于生产原料的区域性限制,企业大多布局于原材料产区,分为北方的甜菜糖区与南方的甘蔗糖区。广西的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但由于技术壁垒低,集中度也很低,最大的企业南糖年在广西的市占率也仅为9.87%,在全国仅为5.77%。
2.1.2.基础调味品:全国化不断推进,酱油醋产品不断升级
基础调味品种类不断丰富,头部企业开始基于区域向全国扩展。产品端上,基础调味品主要包括食醋、酱油、料酒和香辛粉,其中各细分品类不断更新迭代,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例如酱油由上色功能的老抽演变为兼具鲜味和咸味功能的生抽,年至今,注重味觉体验升级的高鲜类酱油和主打健康化的零添加、低盐酱油等也相继推出并受到市场追捧。渠道方面,经销模式逐步铺开,餐饮和流通成为两大主要渠道。企业在各区域选择本身拥有当地销售网络的经销商,并通过他们来影响二级经销商进而对接商超、餐饮店等终端渠道。供应端上,品牌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区域性品牌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全国市场。以酱油为例,海天通过利用先入优势布局餐饮端渠道并构筑了高壁垒;李锦记依托产品品质而主打中高端路线,走高端餐饮及海外渠道;中炬高新主要从流通端突破,流通端占比高,与海天形成错位竞争,此三大品牌已基本实现了全国布局。
基础调味品整体格局仍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基础调味品领域虽然涌现出了一些龙头企业例如海天、中炬,但整体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行业仍具备较大的整合空间,龙头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一些新品类,例如料酒等,也成为各家企业积极布局的品类,未来消费习惯有望加速培育。w
酱油:行业渗透率已较高,但仍有较大整合空间。酱油行业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海天处于领先地位,但年海天在酱油零售市场的市占率也只有7.3%,对标日本及海外龙头(日本龙头龟甲万年同口径市占率为39.3%),我们认为未来酱油行业集中度仍具备较高的提升空间。
食醋:行业较为分散,产品区域性较强。年在多家醋企中,品牌企业产量仅占30%,其他作坊式小企业占70%;全年食醋总产量已接近万吨,但年均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仅4家,占总数的11%。年食醋行业的CR3为13.3%,恒顺作为行业龙头也仅占据6.5%的市场份额,行业整合空间仍较大。同时食醋由于具备较强的地方口味特色,也使其发展具备一定的地域限制。
料酒:渗透度较低,成长空间广阔。料酒行业目前正处于中高速增长期,大众消费习惯仍未形成,行业渗透率较低,成长空间较大。现阶段主要企业有老恒和、王致和、老才臣、恒顺等。
2.1.3.复合调味品:品类持续拓展,进入发展快车道
复合调味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顺应行业和消费趋势,未来发展有望持续提速。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45%;而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显示,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94%,远高于调味品行业整体水平。按此增速,预计年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有望达.79亿元。从品类上看,复合调味品主要包括基础复合调味品和全复合调味品两大类。其中基础复合调味品主要包括蚝油、鸡精和调味酱等,多用于餐饮渠道中的中西式正餐,能够帮助厨师增加烹饪便捷度,不会削弱厨师的价值。全复合调味品则主要用于家庭和小型餐饮场景,火锅底料和中式复合调味料是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赛道。-年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从90亿元增长至亿元,CAGR达15.38%,预计年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而火锅底料市场规模由年的59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CAGR达16.04%,增长强劲。
复合调味品具有“小产品,大市场”的特点,未来行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升趋势。目前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集中度较低,以火锅底料市场为例,年CR5仅为30.9%,头部企业红九九、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德庄和红太阳市占率均不超过10%,未来集中度提升的空间较大。未来随着餐饮连锁化的加速,下游餐饮企业对底料的产品品质、供应稳定性和供应规模等都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加之大型底料厂受益于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较低、生产线优势带来的损耗较低等优势,在价格上能够给予下游餐饮企业一定程度的优惠,未来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会倾向于使用大厂的底料及定制产品。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的演进和头部企业更优的产品结构,消费者对于龙头企业产品的青睐度会逐步提升。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头部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将日益凸显,市场份额有望不断集中。
2.2.餐饮连锁化和家用便捷化催生行业新趋势,复合化和定制化引领行业未来发展
2.2.1.连锁化率的提升强化餐饮产业链各环节专业性分工
中国餐饮行业在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上探索改革创新,餐饮市场实现回暖并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我国实现餐饮收入3.95万亿元,同比增长9.32%,增速较快。未来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餐饮行业的增长空间仍较为广阔。
连锁化是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且有不断提速的现象。在我国餐饮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餐饮连锁化率仍较低。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仅为9.2%,对比美国和日本的53.3%和48.9%,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认为连锁化是行业的趋势,具体表现在:w
餐饮行业集中度较为分散,对比美国提升空间大。我国餐饮行业集中度较低,-年间CR持续低于10%。对比美国,年美国餐饮业营收总额为.7亿美元,TOP50餐饮总营收为高达亿美元,占比约27.73%;而同期我国TOP50占比仅为4.91%。我国餐饮行业集中度较国外差距明显,提升空间大,年的新冠疫情也加速了行业的兼并与整合。标准化、可复制化是连锁化的优势,顺应集中度提升浪潮。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年餐饮企业百强中,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的快餐和餐饮酒楼成为主力业态,火锅的营收增速也比较抢眼。另外,年,51%的百强企业以“直营+特许”的方式扩大规模,餐饮企业连锁化动力较强。w
连锁化实现规模效应,同时提升企业危机应对能力。一方面,连锁餐饮所使用的食材大多是标品、冻品,在危机情况下,不会产生特别大的成本损耗;另一方面,连锁企业能够进行标准化扩张以实现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增强危机应对能力。例如在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由于无法正常营业,或面临现金流等问题,部分酒楼由于需要处理存货而将菜品进行售卖;而连锁餐饮通常由央厨配送,成本损失较低。
我们认为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将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促进餐饮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强化;二是对菜品标准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复合调味品定制业务的发展。
餐饮连锁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度不断增强,全产业链迎发展机遇。餐饮供应链包括从食材生产到消费者的整条产业链,包含上游原料生产、采购、央厨及餐厅或配送消费。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对产业链的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逐步拉近,如央厨需求从原始食材到半成品,从基础调味料到复合调味料,包括统一采购平台的兴起,央厨到消费者之间的配送,均将各环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w
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促进复合调味品定制业务的发展。连锁餐饮企业对菜品标准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不同分店、不同厨师对相同菜品的把握度有着不可避免的差距,味道不统一给餐饮店带来的损失不可挽回,调味品餐饮定制化业务便由此诞生。目前,天味食品、日辰股份等一些复合调味品企业开始为餐厅提供定制餐调业务,即为餐厅定制生产适用于某款菜品的调味料,从而在简化厨师工作的同时,也让餐饮企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成为可能。
2.2.2.家用便捷化推动调味品品类替代、细分及复合化发展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诉求越来越强,家用场景下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就是该趋势的体现。
在此背景下,消费者更偏好用方便快捷、风味多样性的复合调味品代替口味单一的基础调味品,并由此推动了行业品类替代和新品类的出现。
品类替代:酱油替代盐。盐作为中国传统的调味品,主要用于提升食物的咸味。而作为原始调味品的一员,消费者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搭配其它原始调味品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烹饪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复杂繁琐的烹饪流程逐渐不为消费者所喜爱。酱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酱油色泽呈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在给食物带来咸味的同时,还具有着色、提鲜等多种功能,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追求便利的需要,在愈来愈多的场合替代了盐而存在。w
品类细分:功能化的细分品类不断涌现。健康化及口味的多样化推动了产品的细分化,以酱油为例,酱油之所以能成为调味品行业中市场规模最大的品类,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酱油企业不断根据消费者的用途和场景进行产品细分,从而不断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酱油细分品类产品价格往往要高于原有普通类产品0.5-3元/ml不等。酱油在完成老抽到生抽的升级后,满足消费者不同口感需求的鲜味酱油、高鲜酱油、淡盐酱油以及主打绿色健康特色的零添加、有机酱油等相继出现,品类不断细分,带来行业的量价齐升。
新品类出现:复合调味料流行。随着消费人群的年轻化和闲暇时间的碎片化,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诉求越来越强,而复合调味品通常针对某一菜式或者味型来设计,恰好迎合了家庭烹饪情形下快速、简单烹调的需求,加之其品类丰富、口味多样,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普遍居家时间延长,拥有了更多时间用于家庭烹饪的消费者对复合调味品的购买热情持续上升;结合调味品消费的不可逆性,家用烹饪环境下复合调味品的使用习惯加速养成。
2.3.调味品行业发展象限:标准vs定制,复合vs单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复合化和定制化将成为调味品行业未来两大发展趋势。根据单一vs复合以及标准vs定制两大特征,我们构建了调味品行业发展象限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对行业内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对应、分析与讨论。其中第一象限的企业兼具复合化和定制化特点,以天味食品为代表;第二象限的企业主要生产标准化的复合调味品,颐海国际在其中具有典型性;以海天味业为代表的第三象限企业主要生产标准化的单一基础调味品;最后在生产定制化单一调味品为主的第四象限,我们将主要以海外龙头为例展开分析。
通过构建调味品发展象限,我们发现:
1)标准化是C端发展的重要路径,无论是基础调味品还是复合调味品,大单品策略是其快速面向市场的重要策略;
2)复合化和定制化是行业发展趋势,无论是我国还是海外市场,均朝该方向不断发展,各领域龙头均在积极布局;
3)基础调味品由于发展时间较早,造成一种现象,即基础调味品企业可积极布局复合调味品,而复合调味品企业较难向基础调味品发展,即具备一定的不可逆性;
4)基础调味品企业在布局复合调味品时,具备一定的路径依赖,适合从大品类入手,在品类丰富度上较传统的复合调味品企业低。
第一象限:复合+定制。位于该象限的企业在业务模式上兼具复合化与定制化两大特点,可以说是步入了行业发展的快车道,发展前景广阔。以天味食品为例,在产品端上,公司共拥有9大类多个品种,产品品类丰富,其中主要聚焦复合调味品火锅底料和川菜调料两大品类进行深耕。根据公司报表,年Q1-3火锅底料、川菜调料、香肠腊肉调料、鸡精、香辣酱收入分别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47.75%/47.21%/0.12%/2.29%/1.66%,其中火锅和川菜调料合计占比接近95%。另一方面,公司定制餐调发展迅速,规模、客户数增长显著。公司于年开始布局定制餐调赛道,年开始着重打造,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设立以来经营表现突飞猛进,保持高速增长。公司定制餐调客户数从年的10家增长至年的家;定制餐调业务收入年的0.52亿元快速增长至年的1.91亿元,CAGR高达53.95%。两种模式兼具B端和C端发展,能为公司提供较强的业绩增长来源,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第二象限:复合+标准。位于该象限的企业主要生产标准化的复合调味品,颐海国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海底捞火锅底料最主要的供应商,颐海国际以做火锅底料起家,年在中高端火锅底料市场中市占率已达到34.7%,并成为国内第二大火锅底料供应商。近年来,颐海国际不断进行全品类扩张,在标准化复合调味品这一赛道上不断尝试丰富其产品矩阵,于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料及方便素食领域全面出击。截至年6月,颐海国际共拥有51款火锅调味料产品和43款中式复合调味料产品;年1-6月公司火锅底料和中式复合调味料产品收入分别为12.15亿元和2.99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4.8%和13.5%,两者合计占比达68.3%。
第三象限:单一+标准。以传统龙头海天为代表,该象限企业主要生产单一化的基础调味品,且在生产模式上具有标准化的特点。虽然近年来酱油业务在海天收入结构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但酱油仍然是海天最主要的单品,年Q1-3酱油收入在海天总营收中占比66.08%。作为竞争最为激烈的传统赛道,海天凭借布局早的先入优势和规模效应下的成本控制优势成为该赛道中的龙头老大。海天在生产过程中较高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是其毛利率高于同类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财务数据显示,年海天的整体毛利率为32.99%,年公司上市时这一数据为40.41%,到年Q3已升至42.27%,为行业内较高水平。近年来,由于国内酱油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增速放缓等一系列原因,海天也在尝试不断拓宽产品品类,寻找新的增长点,继年8月推出火锅底料之后,又于近期推出了酸辣鱼香酱、酸甜糖醋汁、清爽沙拉汁、香辣小炒酱等一系列中式复合调味料新品。
第四象限:单一+定制。在该象限中,一些海外调味品龙头颇具代表性,这些品牌的许多产品往往口味简单,但在定制餐调领域布局很早且竞争力十足。比如以做甜味酱、香辛料起家并于年打入中国市场的的美国调味品品牌味好美,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将销售方向从超市零售板块逐渐转向餐饮板块,开始为各大餐饮、食品企业定制优质的调味品,逐渐成为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餐饮企业指定的调味品供应商,欧美的不少星级酒店和高档餐厅也都纷纷把味好美作为指定调味品供应商;除了餐饮领域,味好美还进入了工业定制领域,其通过每年追踪口味潮流趋势,发布风味预测报告,研发新产品,并向食品加工商和餐饮服务商提供个性化菜谱、厨师培训及各类调味品,以此拓宽调味品销路,年工业定制领域的收入占味好美总收入的比例达37%。
3.平台化还是专业化,行业发展该何去何从?
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调味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首先,根据对海外调味品巨头发展模式的梳理,我们发现其大多经历了从单品突破到平台化发展的过程。结合上文中构建的调味品行业发展象限模型及对现阶段我国调味品企业平台化情况的分析,我们将对调味品行业未来平台化的趋势进行讨论。第二,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和行业内竞争渐趋激烈的当下,强大研发支持下的口味升级和持续推新能力或将成为调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由于调味品存在准入门槛低、易被模仿复制的问题,研发投入的有效性仍存质疑并值得进一步探讨。
3.1.“单品-扩品-平台”发展逻辑是否成立?
3.1.1.赢者通吃:大单品-扩品-平台,海外龙头的持续进阶之路
纵观龟甲万、味好美、卡夫亨氏等国际调味品巨头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调味品行业巨头发展往往存在核心单品、品类扩张、业内整合三个阶段。企业成立初期,往往以一种核心产品起家,凭借大单品拓展渠道,成为细分子行业龙头;而后利用积累的渠道和品牌资源丰富产品结构,实现品类扩张;继续发展到一定阶段,再通过收购兼并等横向、纵向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成为平台型企业,从而聚拢甚至垄断市场资源达到行业龙头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资源逐渐雄厚,护城河不断加深,盈利能力和行业地位也不断提升。
单品阶段:以做大做强单品为核心。
单品策略是指企业早期通过富有竞争力的核心单品树立子行业龙头地位,同时后续持续推进核心单品创新升级的发展策略。企业在进入初期往往选择单品策略主要出于两点原因:其一是企业成立初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单品来建立品牌形象和自身定位,进入消费者视线并形成记忆点;其二是企业成立初期所拥有的资源相对缺乏,加之面临市场竞争,同时开展多条生产线并将多种产品打入市场往往有着极大的风险,也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世界调味品巨头龟甲万、味好美及卡夫亨氏都是由单品做大做强起家的案例。以龟甲万为例,其自日本江户时代就以酱油起家,再不断对其酱油品类进行创新优化,成为了日本酱油子行业不可撼动的龙头。年龟甲万成立,而后推出基础酱油产品;年在行业中率先开发出低盐酱油,符合席卷日本国内的低盐健康浪潮,推动了日本酱油向健康方向的升级。90年代龟甲万推出丸大豆酱油等高端新品,是首家开拓高端健康化酱油市场的公司;其酱油产品中健康酱油的占比从年的34.6%快速上升至年的48.4%,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年,顺应调味品市场便利化趋势,龟甲万又推出一款名为“SakuSakuShoyu(サクサクしょうゆ)”的酱油风味薄脆片。该产品不仅可以代替酱油,还可以当作调味品拌饭、拌沙拉,甚至直接当脆片零食享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龟甲万已经成为酱油子行业的绝对龙头,年在日本酱油零售市场中的市占率已达39.3%。
卡夫亨氏从番茄酱起家,其前身FJHeinz成立于年,自成立至20世纪30年代初,公司一直采取的是单品策略,致力于做大做优其核心单品番茄酱。年,亨氏推出公司最为著名的单品番茄酱。年,为顺应食品健康潮流,亨氏率先改良番茄酱配方,在业内首创不含防腐剂的番茄酱;年,为保证番茄酱质量及口味的稳定,亨氏开创性实行番茄种子计划,自主研发优良的番茄种子。在卡夫亨氏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强化单品一直是公司不曾放弃的一条主线,如今亨氏已占据美国番茄酱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扩品阶段:扩充生产线,丰富产品结构。
扩品阶段企业利用已有核心单品的渠道及品牌资源,通过并购或自行推出新品(自建厂)的方式进行品类扩张。并购方式可利用被并购公司已有的核心单品渠道进行新品类的生产和销售,实现品牌及渠道的协同,但由于收购往往存在溢价,因此成本相对更高;而自建厂打造的新品类往往归于原有品牌旗下,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企业自行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产品的研发及渠道的拓展,加之消费者对品牌存在的固有观念及市场上现存品类的消费粘性,新品推广难度较大。
以味好美和龟甲万为例。年,味好美公司通过收购美国加州GilroyFoods进军脱水蔬菜领域,开始进行业务扩展,扩充产品线。公司随后收购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拓宽产品线,通过收购TubedProducts进入了塑料管和食品包装行业,同时公司还通过收购WestFoods和TVtimefoods分别进入冷冻食品和爆米花行业。至今味好美在世界各地拥有近20个品牌,业务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的主力消费市场,国际业务已经将近占到全球味好美的40%。
无独有偶,进入21世纪,随着公司发展逐渐进入稳定阶段,龟甲万在酱油产品创新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着其他品类业务的延拓。年公司取得可口可乐的行销权;年发售日式复合调味料新品Uchi-no-Gohanseries(菜肴调味料),开始布局复合调味品赛道;年投资Kibun豆乳公司,推出豆乳类产品,并在对其实现%控股以加强豆乳业务;年在厦门成立帝门食品;年起开始发售调味品,饮料板块不断丰富。龟甲万通过内生与外延两种方式成功实现了品类扩张,且收益颇丰。
平台阶段:横纵向整合资源,实现持续增长。
当企业产品结构逐渐丰富,品牌在市场上有了足够的影响力,盈利能力也持续稳定之后,企业有了核心业务护城河,可以选择进行横纵向的资源整合。在这一阶段,企业不仅通过收购兼并同行业或跨行业的企业扩展市场和渠道,继续丰富产品线;同时还通过收购兼并上下游企业以整合整个产业链,降低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企业平台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亨氏公司借西方各国经济重建之机,开展规模宏大的扩张行动,在国内陆续购进雷默兄弟公司、基斯特食品公司、奥尔-艾达食品公司等,开启了通过并购涉足调味品行业下游的整合期。年,亨氏与卡夫食品公司合并,至此成为全球第五大食品公司、北美第三大食品公司,成长为平台型企业。目前公司产品涵盖调味品、奶酪及乳制品、肉制品、香料、咖啡等,其中调味品、奶酪、肉制品及包装食品皆为国内子行业龙头。与之类似,龟甲万在欧洲和日本开设餐厅,专门促销其酱油和葡萄酒,以达到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效果。
味好美同样是通过收购进行调味品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的范例。其一,味好美通过横向并购完善其产品线,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收购各国调味品行业细分领域的领先公司扩大其在调味品全球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收购食品行业其他领域的领先公司,以实现业务多元化。年,味好美陆续收购了植物香辛料供应商澳洲BotanicalFoodCompany、腌泡汁供应商CaijunInjector、ReckittBenckiser食品业务。其二,味好美通过纵向合并收购上游企业,整合产业链。例如,年其收购了旧金山的韭菜供应商ArmaninoFarms。
3.1.2.国内企业现状及发展路径展望:跨象限发展,平台化长期趋势值得